2020年末,全球疫情尚未褪色,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歇。
毫無疑問,
綠色復蘇和
碳排放問題緊密相聯。如何解決過量
碳排放問題,在發展中求持續,成為全人類面臨的課題。
為打破集體行動的困境,合力應對全球風險,“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
論壇2020”氣候
論壇12月17日在
北京舉行,聚焦氣候與環境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議題。
作為美國氣候現實項目的創始人,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先生一直在全球范圍內為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持續努力,他在致辭中說:
極端天氣對人類影響巨大,尤其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對美國來說也是如此。應該減少對煤炭的使用、對煤炭項目的融資,必須支持各個國家展開低碳發展。
中國最近提出要在2060年實現“
碳中和”、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歐盟、日本和韓國在過去的三個月當中都作出了相關的減排承諾,美國新一屆政府即將上臺,我們也希望進一步實現減排目標。
王石作為推動中國企業綠色發展的代表人物,在致辭中他說:
綠色環保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如何面對未來,當整個環境、整個社會還有國家將減少碳排放作為政策執行之時,先行者就形成了競爭力。
然而,僅僅提供產品是不夠的,社區的民眾教育,改變人們的習慣也非常重要。
此外,綠色環保如何成為企業的自覺,達到環保是不是有獎勵?比如低碳排放、
碳交易要成為一種商業的模式。這種碳排放可以形成指標,甚至可以在
碳市場上進行交易。像這方面我覺得中國要推行,雖然成立了幾個
碳交易市場,但交易的數量、效果現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氣候現實項目CEO肯·柏林(上圖左),美國能源部原副部長、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創始研究員戴維·桑德羅(上圖中)與北京未來創新中心首席執行官吳昌華(上圖右)隨后進行了線上對談,就中美氣候合作、《巴黎協定》的作用和經濟復蘇之路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圓桌討論環節,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主任楊培丹(上圖右)和氣候現實項目國際總監伊森·斯潘納、阿拉善 SEE生態協會第八任會長孫莉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中國氣候研究所主任戴凡、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教授俞孔堅等多位嘉賓都分享了各自的觀點。
阿拉善生態協會第八任會長孫莉莉(上圖)分享了企業家群體的實踐。“大家都知道房地產行業的碳排放占了中國企業碳排放的8%,所以我們跟中城聯盟和朗詩、萬科合作,2016年發起了房地產綠鏈行動,有100家房地產企業實施了行動,大概有4000家房地產供應商加入,在十個品類中推動了房地產企業信息公開。比如我們的會員企業德龍鋼鐵,他們的邢臺鋼鐵基地已經成了全球鋼鐵行業碳排放最低的示范性基地,4A級景區。包括德國、日本很多企業都來參觀學習。”
楊培丹(上圖右)現場分享了C位青年項目,“氣候治理是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各界和公眾參與的一個體系。除了企業家,青年創業者也開始涌現,在中美合作對話當中,青年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C Team在過去幾年,挖掘、識別、鼓勵了一批為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的青年創業者,給他們提供展示和路演的機會,包括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全球氣候行動峰會。青年創業者在全球
平臺上分享了循環包裝、
碳管理等實踐
案例。
前不久,一些氣候行動達人也登上了Ted x CTeam演講舞臺,傳播他們氣候行動的理念和實踐。
俞孔堅教授(上圖)在分享中直言:“我們現在的城市是高風險區域,中國沿海的幾乎所有城市如果在現在的情景下,都可能要遭受淹沒的風險。
他說,兩方面都要努力,一個是城市能夠為減排、為減緩碳排放做出貢獻,第二,城市必須適應全球氣候變化下的這么多自然災害。
所以首先第一個層面要做的就是規劃,城市不能無限制的蔓延,像美國那樣。中國現在特別強調緊湊型城市,劃定三條生態紅線,一條城市建設的邊際線,第二條耕地的保護線,第三條生態底線。空間規劃考慮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第二個層面是城市設計,涉及到建筑、基礎設施、道路和管網。基礎設施過去要耗掉大量工業“灰色基礎設施”,水泥、鋼材、管道等,現在我們提出要建立生態基礎設施,或者叫綠色基礎設施,它是基于自然的。比如首先保留好濕地、建立河流廊道系統等等,城市通過自然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第三個層面,城市通過改變人類行為來減少碳排放,比如用綠道系統供市民騎自行車、步行,既健康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