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
碳中和是我國對世界做出的重大承諾。我國二氧化
碳排放將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在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近期,多部委密集發聲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海南、重慶等地提出了明確的
碳排放達峰目標,經濟結構
綠色轉型正按下加速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十四五”開局起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深遠意義。城市是
碳減排的基礎所在。自2010年開展低碳
試點以來,全國確定了3批、87個
試點城市,率先開展碳達峰路徑及綠色發展新模式的探索。從城市分布來看,這些試點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省份,也涵蓋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從成效來看,相關試點城市在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可以說,城市探索碳排放達峰的路徑,是中國乃至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力支撐。
低碳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近年來,我國單位GDP能源強度和碳排放強度下降雖快,但仍處高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工業制造大國,中國增長勢頭強勁,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還有持續增長的勢頭。加之東中西部發展程度不一致,各行各業的碳排放情況實際不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挑戰艱巨。然而,越是壓力重重、時間緊迫,越要砥礪向前,將挑戰轉化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機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擘畫與真抓實干的行動。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
新能源,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已經做出具體部署,各城市需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我們欣喜地看到,時下有的城市提出具體達峰目標并形成落實方案,有的城市積極推動地方低碳發展立法工作,有的城市積極探索碳排放達峰指標體系。只有行動起來,低碳發展的理念才能深化下去,時間表、路線圖才能落到實處,各項舉措、考核指標才能配套完善。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離不開產業布局的密切結合。試點城市的成功實踐證明,邁向碳達峰、碳中和,非但不會阻礙城市發展,反而有利于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創造新產業,帶動新就業,增強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后勁。面向“十四五”,立足新發展階段,各大城市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建設;建設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把發展非化石能源、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作為治本之策;部署低碳技術開發和項目投資,加大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力度,才能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離不開城市
低碳生活與低碳文化的培育。城市要算好兩筆賬,即城市范圍內化石能源直接消耗和耗能產品使用的間接排放。推動碳減排,城市既要抓好供給側又要抓好需求側。從需求側來看,城市居民交通出行、電力消費、商品消費等行為會帶來碳排放,如果消費者不積極轉向
低碳生活方式,生產企業很難真正實現低碳轉型。如何引導中國消費者行為的綠色轉變,是擺在城市面前的一道治理課題。只有通過政策激勵、教育倡導,引領億萬市民邁向低碳生活,才能匯聚成磅礴的綠色力量,以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韌勁,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兩大目標早日完成。